<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
< 取材於"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 2009年,華都文化事業>
團隊裡的成員角色(Team Roles)
透過團隊角色、人際風格的了解,是一種快速了解團隊成員的方式,當你了解學員的人際風格,要與學員互動就會比較容易,用他能接受的互動方式,引導他們學習就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這裡從企業訓練常用的團隊角色分類及人際風格分類裡面找出常見的兩種方式來做說明。在說明之前,必須提醒讀者,任何的人際風格分類比起算命雖然有比較多的科學基礎,但是在應用的時候也只能當作參考的依據之一而非絕對,必須透過真實的互動去確認,所以不應該把標籤直接貼到學員身上,認定學員一定是什麼角色所以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和行為;只能當作參考的依據,思考學員可能是什麼樣的角色?所以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和行為?然後透過活動去確認或調整我們對學員的認知,但是體驗教育的重點還是必須回到學員的體驗和學習認知,而不是你這個引導者或講師怎麼認為。
貝爾賓的團隊角色清單(Belbin Team Role Inventory)
1981年英國教授貝爾賓 (Dr. Raymond Meredith Belbin)在他出版的書籍《Management Teams –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裡面提到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他認為完美的團隊裡面存在下面九種角色:
1. 統領者( CO: Coordinator )–
成熟、客觀、能掌握目標、能促進討論與決策,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
可能的問題:團隊處於形成期或者風暴期時,容易被誤會為虛偽、光說不練。
個性如果存在這種特質的人,對於團隊成員的意見能客觀的面對,鼓勵有益於團體績效的行為及貢獻,對於團隊目標的掌握能力強,能夠敏銳地控制討論的情況,且樂於(並有能力)去促進團隊的討論,對團隊充滿信心,能夠激發別人提出創造性、獨特的意見(然而本身可能不擅長)。
2. 智多星( PL: Plant )–
具備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充滿創新與想像的想法。
可能的問題:不喜歡或不善於與人太多的互動
一個在團隊中有著聰穎機靈的意見、喜歡自行想出事情的脈絡的、有潛力的天才,對團隊提出建議的時候,往往會忽略自身的處境和立場,也不在乎是否能被他人了解,而且對他人的意見容易感到不耐煩,也不常向他人學習,喜歡自己研究。
3. 驅策者( SH: Shaper )–
有幹勁、行動力、易激動、愛施壓、喜歡支配、在面臨困難時積極尋找辦法。
可能的問題:情緒管理差,容易發脾氣。
此種個性表露出魄力、幹勁和進取心、動態的、外向的,而且行為往往會傾向去挑戰團隊中無效能、自滿和惰性的狀況。無論如何,他們容易對他人失去耐心,也容易因為其本身的「積極、主導的特質」,在討論、執行的時候被推上支配者的位置,亦或是失敗的時候變成待罪羔羊的位置。
4. 和事佬( TW: Team Worker )–
喜歡合作,態度溫和,感覺敏銳,待人圓滑。傾聽及採納他人意見,避免衝突。
可能的問題:在複雜的條件下,容易優柔寡斷或保持沉默。
這類特質者不希望成為團隊中的焦點,但是他們對人是很有興趣的,喜歡與人互動和交談,但是當他想要說出來的想法是被視為有爭論的時候就會害怕說出來,因為他們不喜歡團隊有著激烈衝突的存在,並且他們對人群和情境的感受力強,喜歡促進團隊和諧。然而,如果團隊太過於複雜,他會悄悄地成為一個沉默的觀察者,而容易引起團隊成員對他的沉默產生不信任感。
5. 貫徹者( FI: Completer Finisher )–
吃苦耐勞、盡職盡責、追求完美、善於發現錯誤、對於時間要求嚴謹。
可能的問題:有時過度憂慮、不願授權他人或接受他人協助。
有能力促使團隊以有效率的方式達成任務,容易沉溺於尋找正確想法的過程當中,面對那些粗線條性格,或直覺型的團隊成員會感到挫折感,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喜歡自己個人的問題去影響到他人,相對的也不能接受團隊成員因為負面情緒而阻礙團隊工作的進行。個性周延,組織能力強,讓人們有安全感,但是其完美主義和對於細節的要求以及每件事物都要求有明確的定義,這些都可能讓其他人火大。
6. 執行者( CW: Company Worker, or Implementer )–
守紀律、可信賴、保守、能夠採取實際的步驟把想法變為行動。
可能的問題:缺乏彈性、太過於堅持步驟和原則、有些固執。
執行者善於依據團隊決議完成工作,尤其是當此任務強調實際結果的時候。他們不喜歡花太多時間討論,比較喜歡直接讓工作完成。所以,他們重於實際的工作方式更勝於工作理念,尤其是當理念難以和實際狀況結合的時候,會傾向以目標績效為導向,刻意忽略其他的考慮(比方說:理念、人際關係、、、)。
7. 開拓者( RI: Resource Investigator )–
性格外向、熱情、善於溝通、喜歡探索新的事物。
可能的問題:一時熱情後很快失去興趣,想法態度轉變太快。
具有人際交流的能力,喜歡探索團隊以外的事物以及和陌生的人互動,懂得建立關係,也懂得善用其它人的長處。但是很容易喜新厭舊,對人和事的熱誠很容易轉移到新的人事物上,有時會過於衝動去採取新的作法,並且能說服其它成員接受。
8. 專家( Specialist )–
真實、主動自覺、對事物專注。能夠提供高難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可能的問題:專業領域有限,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作出貢獻。
此類的人有專業或技術上的知識,能用簡單易懂的方法來解釋複雜概念。這類特質的人鼓勵他人要客觀地看事物,對於不明白他的人,有時他會顯得不耐煩,當別人對他的專業有所批評時,會非常在意。整體來說,是個有方向感並且會為目標而奮鬥的人,但是偶爾會因為專業而產生的固執。
9. 分析者( ME: Monitor evaluator )–
冷靜、有戰略眼光、有判斷力、看事情全面、善於做出判斷。
可能的問題:缺乏推動和鼓舞他人的能力。
善於分析、評估大家的想法,並且協助團隊在眾多不同意見中找到最合理的解決方式,然而比較不善於促動團隊,或是激勵他人,也比較不能去欣賞他人或者表達自己的感覺,因為他們認為邏輯比感覺重要多了。
正常來說,每個人在團隊裡面都會有習慣扮演的角色,通常是上述中的一到三個混和而非單一角色。透過對學員行為和言語的觀察,你可以瞭解到他在團隊的角色扮演,進而去思考何種方式去和他互動比較有效果。當然除了透過觀察的方式以外,也可以用測驗的方式得到結果,你只要在網際網路上搜尋關鍵字Belbin Team Role就可以找到測驗的方式。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坐禪, 參禪與行禪 - - 摘錄自洪寬可書<轉載分享>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坐禪 : 寂靜 (寂是心無妄念;靜就是身無妄想)
參禪 : 諸行無常 (天地間各種運作都在變動) 諸法無我 (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都沒有存在小我的) 寂滅涅槃
行禪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坐禪或靜坐可分為五種 目的不同
養生靜坐 主要在調息
治病靜坐 練氣 養氣或像練氣功
為了出元神 道家仙家的入定 希望元神出竅
為了接外靈 乩童接引諸神佛附身 這方式容易走火入魔 因為一直向心外求
透過靜坐練習禪定 開啟悟性 找到禪機 : 完全內修 目地在安定意識 由定生慧 進而能夠轉識成智 化黑暗為光明.
心繫自然 身心放鬆 --> 想一想大自然 轉換日常的慣性 放鬆身心
念念無住 不動不搖 --> 念頭一個 一個出現 但不要相續 身體不要動 精神不飄搖 把精神網內凝聚 就是凝神 這時就會清楚感覺念頭的出現 只要讓它不要留駐 自然生滅 就不會構成妄想
身心寂靜 轉識成智 --> 寂 就是心無妄念 靜 就是身無妄想 日久功深 就會豁然開朗 發現另一種不同於日常思維的智慧的存在
人類身體的活動以及思想的活動 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
這種身體與思想的活動 我們稱之為 "生命"
而一個帶著生命的人 跟外面環境所產生的互動現象 則稱之為"生活"
禪定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參禪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以心觀心 內觀外照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是要看看我們哪一個觀念錯了
哪一個地方用錯心了
看看我們被哪一個人給障礙了 被哪一件事所牽掛了 被哪一件物品所打動了我們的心?
人生所有的問題
都可以經過自己的修心養性 透過參禪的方法
找出我們內心的問題點
(三法印)
諸行無常
行就是這世間的一切運作 一切的行為 包括宇宙中興求的運轉 這一切均稱為行
我們要認知這一切的行 包括我們人遇人之間的行為關係 人跟這個世界的所有運作 它是無常的 我們不能永遠的依靠它 也不能永恆的擁有它
諸法無我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稱為 " 法 ", 諸法無我就是告訴我們, 這個世間構成的一切相互關係, 在這樣的群體關係中, 是沒有小我的 但是我們都習慣以小我為中心
以心觀心
用菩提心來關照我們的凡夫心 觀照我們未修行前的心態
讓我們的心 不要再回到不懂真理前的思想狀態
--> 使有正見 (正確的思想)
內觀外照
往內 "觀" 我們的心
往外 "照" 我們的行
"以心觀心, 內觀外照" 即是用我們聚有政見得心 也是用三法印印證之後的菩提心 去觀過去修心養性之前的凡夫心 錯誤蒙蔽的心; 然後在依著菩提心去照外面的行為
把正確的欣貫徹到行為裡面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人的一生中 就是很多的事情在不斷的進行
但是我們會把它從事情轉變成問題 在提升到困難 最後演變成煩惱跟痛苦
事情: 如其所是 就是一件事情
壓力:當我們有得失心 就產生壓力
問題 : 當壓力無法解除時 開始形成"問題"
困難: 當問題形成了 有壓力 又長久不能解決時 變成"困難"
煩惱 痛苦 : 當困難不能解決 硬化了 開始變成"煩惱" 煩惱久了 變成更深層的"痛苦".
行禪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以心導行 以行明心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要了解我們的現在心 就從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去了解
同樣的 你現在的行為 也是由你的現在心導出
以心導行 以行明心
錯誤的心 一定會導致錯誤的行為
唯有正確的心 才能導出正確的行為
就是我們將坐禪 參禪以及生活種領悟到的智慧 人生體驗 聽聞的佛法真理 融會貫通
用這些正確的理念來引導我門的行為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一方面檢查 一方面檢討
不斷的反覆在心行之間觀照
有一天會猛然發現 原來 心與行的本質是一致的 那就是我門的本性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坐禪 : 寂靜 (寂是心無妄念;靜就是身無妄想)
參禪 : 諸行無常 (天地間各種運作都在變動) 諸法無我 (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都沒有存在小我的) 寂滅涅槃
行禪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坐禪或靜坐可分為五種 目的不同
養生靜坐 主要在調息
治病靜坐 練氣 養氣或像練氣功
為了出元神 道家仙家的入定 希望元神出竅
為了接外靈 乩童接引諸神佛附身 這方式容易走火入魔 因為一直向心外求
透過靜坐練習禪定 開啟悟性 找到禪機 : 完全內修 目地在安定意識 由定生慧 進而能夠轉識成智 化黑暗為光明.
心繫自然 身心放鬆 --> 想一想大自然 轉換日常的慣性 放鬆身心
念念無住 不動不搖 --> 念頭一個 一個出現 但不要相續 身體不要動 精神不飄搖 把精神網內凝聚 就是凝神 這時就會清楚感覺念頭的出現 只要讓它不要留駐 自然生滅 就不會構成妄想
身心寂靜 轉識成智 --> 寂 就是心無妄念 靜 就是身無妄想 日久功深 就會豁然開朗 發現另一種不同於日常思維的智慧的存在
人類身體的活動以及思想的活動 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
這種身體與思想的活動 我們稱之為 "生命"
而一個帶著生命的人 跟外面環境所產生的互動現象 則稱之為"生活"
禪定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參禪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以心觀心 內觀外照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是要看看我們哪一個觀念錯了
哪一個地方用錯心了
看看我們被哪一個人給障礙了 被哪一件事所牽掛了 被哪一件物品所打動了我們的心?
人生所有的問題
都可以經過自己的修心養性 透過參禪的方法
找出我們內心的問題點
(三法印)
諸行無常
行就是這世間的一切運作 一切的行為 包括宇宙中興求的運轉 這一切均稱為行
我們要認知這一切的行 包括我們人遇人之間的行為關係 人跟這個世界的所有運作 它是無常的 我們不能永遠的依靠它 也不能永恆的擁有它
諸法無我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稱為 " 法 ", 諸法無我就是告訴我們, 這個世間構成的一切相互關係, 在這樣的群體關係中, 是沒有小我的 但是我們都習慣以小我為中心
以心觀心
用菩提心來關照我們的凡夫心 觀照我們未修行前的心態
讓我們的心 不要再回到不懂真理前的思想狀態
--> 使有正見 (正確的思想)
內觀外照
往內 "觀" 我們的心
往外 "照" 我們的行
"以心觀心, 內觀外照" 即是用我們聚有政見得心 也是用三法印印證之後的菩提心 去觀過去修心養性之前的凡夫心 錯誤蒙蔽的心; 然後在依著菩提心去照外面的行為
把正確的欣貫徹到行為裡面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人的一生中 就是很多的事情在不斷的進行
但是我們會把它從事情轉變成問題 在提升到困難 最後演變成煩惱跟痛苦
事情: 如其所是 就是一件事情
壓力:當我們有得失心 就產生壓力
問題 : 當壓力無法解除時 開始形成"問題"
困難: 當問題形成了 有壓力 又長久不能解決時 變成"困難"
煩惱 痛苦 : 當困難不能解決 硬化了 開始變成"煩惱" 煩惱久了 變成更深層的"痛苦".
行禪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以心導行 以行明心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心即是行 行即是心
要了解我們的現在心 就從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去了解
同樣的 你現在的行為 也是由你的現在心導出
以心導行 以行明心
錯誤的心 一定會導致錯誤的行為
唯有正確的心 才能導出正確的行為
就是我們將坐禪 參禪以及生活種領悟到的智慧 人生體驗 聽聞的佛法真理 融會貫通
用這些正確的理念來引導我門的行為
心行合一 能見本性
一方面檢查 一方面檢討
不斷的反覆在心行之間觀照
有一天會猛然發現 原來 心與行的本質是一致的 那就是我門的本性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教練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教練
. 他來自於你的內在, 有著你的 DNA
. 他的神情有時就像你從鏡子看到自己
. 他讓你看到生命的本真
. 他隨時在你身旁 不論黎明暗夜
. 他以身作則 活的自在快樂
. 他從不吝給予你任何考驗的機會
. 他從不疲倦教導 (包括他睡覺時顯示的活在當下)
. 他隨時更新案例 因人因地因時提供不同的情境
. 他了解你的脆弱之處 準確的敲醒你
. 他慈悲 對於同一個情境 反覆的無情的教導 從不放棄
. 他知道你所發生的一切 卻不在意
. 他不在意你世俗的成功或失敗
. 他不在乎你對他的不公 ( 有時他會用自己的肉身 承受你的憤怒)
. 他對你不離不棄 (直到輪他也變成一個凡夫接受新一世的磨練)
. 他永遠相信你有能力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
. 他永永遠遠愛你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教練
. 他來自於你的內在, 有著你的 DNA
. 他的神情有時就像你從鏡子看到自己
. 他讓你看到生命的本真
. 他隨時在你身旁 不論黎明暗夜
. 他以身作則 活的自在快樂
. 他從不吝給予你任何考驗的機會
. 他從不疲倦教導 (包括他睡覺時顯示的活在當下)
. 他隨時更新案例 因人因地因時提供不同的情境
. 他了解你的脆弱之處 準確的敲醒你
. 他慈悲 對於同一個情境 反覆的無情的教導 從不放棄
. 他知道你所發生的一切 卻不在意
. 他不在意你世俗的成功或失敗
. 他不在乎你對他的不公 ( 有時他會用自己的肉身 承受你的憤怒)
. 他對你不離不棄 (直到輪他也變成一個凡夫接受新一世的磨練)
. 他永遠相信你有能力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
. 他永永遠遠愛你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安靜, 平靜與寧靜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安靜, 平靜與寧靜
"安靜" 有求於外 希望外在的環境 人事物 給與平順 沒有逆難
"平靜" 則求於內 希望自己定下心來 無視外在變化
兩者皆有所求, 克制而有所執著.
此外追求平靜的境界, 然而常流於無生氣的狀態 (或言沒有生命跡象算不算平靜? 然而這是我們要追求的嗎?)
"寧靜"則無關外與內的區分, 而是與之打成一片.
以大海為例 表面波濤洶湧 表面吵雜 不可稱之為安靜
底層看是平靜, 卻又是大魚吃小魚, 生命轉換循環不斷
這種周律和諧 來往變動 唯有從大自然的眼光, 才能看到本質:
大海與星光日月, 融和一致 ; 對於狂風暴雨, 則不拒不抗.
大海看似千古不變, 卻又時刻變化.
這種看似平和 卻又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狀態, 方可以稱之為 "寧靜" .
這三種層次 :從"自我中心", 寄望外在的配合, 到以"人為中心", 調整自我去接受外在環境. 進而到"大自然", 無謂分別之心.
當體察人我, 物我皆無分別的本性, 慈悲之心即時發長.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安靜, 平靜與寧靜
"安靜" 有求於外 希望外在的環境 人事物 給與平順 沒有逆難
"平靜" 則求於內 希望自己定下心來 無視外在變化
兩者皆有所求, 克制而有所執著.
此外追求平靜的境界, 然而常流於無生氣的狀態 (或言沒有生命跡象算不算平靜? 然而這是我們要追求的嗎?)
"寧靜"則無關外與內的區分, 而是與之打成一片.
以大海為例 表面波濤洶湧 表面吵雜 不可稱之為安靜
底層看是平靜, 卻又是大魚吃小魚, 生命轉換循環不斷
這種周律和諧 來往變動 唯有從大自然的眼光, 才能看到本質:
大海與星光日月, 融和一致 ; 對於狂風暴雨, 則不拒不抗.
大海看似千古不變, 卻又時刻變化.
這種看似平和 卻又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狀態, 方可以稱之為 "寧靜" .
這三種層次 :從"自我中心", 寄望外在的配合, 到以"人為中心", 調整自我去接受外在環境. 進而到"大自然", 無謂分別之心.
當體察人我, 物我皆無分別的本性, 慈悲之心即時發長.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無單一模式 (ICA-235)心得分享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每一個模式的設計都包含個別的假設 包括
設計者的信念
目標聽眾或使用者
某種專案型態
有著某種想要達成的特定結果
為了論證某種觀點
ICA 模式
在於教練先提供一個正向及富有各種可能性的空間
使被教練者在這個氛圍下 進行自我察覺
從內在的信念與價值審視開始 進而觸發外在行為的行動與改變
同時這些察覺與改變 也會正向加強這個空間 容納更多的可能性
. 反思一下目前你的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将你的挑战置于 ICA模式的三个步骤之上。你学到了什么?
當我是放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 走入安全的對話空間中
我感到輕鬆
重新審視我的出發點 以及現在行為下的潛在信念
. 现在为你的答案提供积极性和可能性的空间。结果如何?
我發現結合已經採取的有效步驟 不妨多做ㄧ些
無效的行動, 因為察覺背後不適當的信念, 就少做ㄧ些.
發現我早已在答案之中
運用到流程上
從被教練者對問題的陳述 教練用傾聽即發問來釐清及瞭解
因而 被教練者 發現改變的必要
藉由有力的問題 將觸發被教練者的察覺
經由對原來的價值觀及信念重新審視
因為察覺 擴展了原來的視野 將會發現其它選擇的可能性
接下來 才可訂出真正符合價值觀的改變需求及計劃
這個雙方形成的空間 最為重要
因為安全正向的氣氛
被教練者才能從一般思維的主導中釋放出來
才能充分發揮創意 找到可能
思考
• 开始观察你的 coaching。每一次你一贯采取的步骤有哪些?
首先傾聽客戶對問題的陳述 感受話裡的情緒
發問關於釐清聽到即沒說出來的
問一個有力的問題 多關於潛在的信念
客戶經由回答的過程 也整理思緒
發現與價值觀或原來目標的錯異
進而重新更新信念及擬定新的可能行動
• 写出上述模式的概念,并使你的价值观和信念与之一致。
客戶擁有資源 只要去發現!
客戶擁有問題最棒的答案 只要去問!
客戶一旦知道潛在信念 就有新的可能性 只要去察覺 !
• 利用一周时间,和客户共同使用上述模式。反思你是如何来使用的,以及你所取得的成果。
我能夠掌握會談的細節 無論說出貨沒說出
我發現存在ㄧ些未被說出的潛在信念 先問ㄧ些釐清的問題
讓客戶與我站在同一個基礎上 也培養客戶因我對問題的了解 對我產生信任
接下來 我會問一個有力的問題 讓客戶有一個跳躍的可能
客戶在反思回答中 自然產生出察覺ㄧ些信念的束縛
自己找出解綁的方式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每一個模式的設計都包含個別的假設 包括
設計者的信念
目標聽眾或使用者
某種專案型態
有著某種想要達成的特定結果
為了論證某種觀點
ICA 模式
在於教練先提供一個正向及富有各種可能性的空間
使被教練者在這個氛圍下 進行自我察覺
從內在的信念與價值審視開始 進而觸發外在行為的行動與改變
同時這些察覺與改變 也會正向加強這個空間 容納更多的可能性
. 反思一下目前你的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将你的挑战置于 ICA模式的三个步骤之上。你学到了什么?
當我是放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 走入安全的對話空間中
我感到輕鬆
重新審視我的出發點 以及現在行為下的潛在信念
. 现在为你的答案提供积极性和可能性的空间。结果如何?
我發現結合已經採取的有效步驟 不妨多做ㄧ些
無效的行動, 因為察覺背後不適當的信念, 就少做ㄧ些.
發現我早已在答案之中
運用到流程上
從被教練者對問題的陳述 教練用傾聽即發問來釐清及瞭解
因而 被教練者 發現改變的必要
藉由有力的問題 將觸發被教練者的察覺
經由對原來的價值觀及信念重新審視
因為察覺 擴展了原來的視野 將會發現其它選擇的可能性
接下來 才可訂出真正符合價值觀的改變需求及計劃
這個雙方形成的空間 最為重要
因為安全正向的氣氛
被教練者才能從一般思維的主導中釋放出來
才能充分發揮創意 找到可能
思考
• 开始观察你的 coaching。每一次你一贯采取的步骤有哪些?
首先傾聽客戶對問題的陳述 感受話裡的情緒
發問關於釐清聽到即沒說出來的
問一個有力的問題 多關於潛在的信念
客戶經由回答的過程 也整理思緒
發現與價值觀或原來目標的錯異
進而重新更新信念及擬定新的可能行動
• 写出上述模式的概念,并使你的价值观和信念与之一致。
客戶擁有資源 只要去發現!
客戶擁有問題最棒的答案 只要去問!
客戶一旦知道潛在信念 就有新的可能性 只要去察覺 !
• 利用一周时间,和客户共同使用上述模式。反思你是如何来使用的,以及你所取得的成果。
我能夠掌握會談的細節 無論說出貨沒說出
我發現存在ㄧ些未被說出的潛在信念 先問ㄧ些釐清的問題
讓客戶與我站在同一個基礎上 也培養客戶因我對問題的了解 對我產生信任
接下來 我會問一個有力的問題 讓客戶有一個跳躍的可能
客戶在反思回答中 自然產生出察覺ㄧ些信念的束縛
自己找出解綁的方式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信任与怀疑 (ICA-321) 心得分享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一個不曾懷疑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 你若不是活在信任中, 就是在懷疑裡"
每個人都想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然而常常抱怨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人
ㄧ些問題:
在信任之前, 你是否充分懷疑過? 還是不加辨識的投入信任, 然後失望? (誰要負起這個責任?)
在信任他人之前, 你是否信任了自己? 你是不是因為不信任自己, 卻又依賴別人滿足這種需求? (誰要負起這個責任?)
懷疑只是一種負面情緒嗎?
如果人類從不懷疑,文明的產生會發生嗎?
如果我們努力強迫說服自己或別人 "不要懷疑"-- 抗拒懷疑的存在, 行得通嗎?有用嗎?
問題不在懷疑本身,而是你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懷疑. 背後的信念是什麼?
當你做這個,卻想那個,好像比較好,比較對....
我是不是找錯工作了?是不是嫁錯對象了?
懷疑是一個過程, 而最終的目標是信任. 當你真正到達目標之後, 亦即結束這個過程.
然而許多人的懷疑過程是循環的,不是直線的.
是不是那個比較對, 就是這個錯?
當你用這樣的二元的思維, 也就是用對錯來評判事物時
你就陷入這個懷疑的迴圈
跟著空間及時間迴旋
讓你走在懷疑的過程中, 卻永遠達不到終點 -- 信任.
當你能夠認清一切是當時最好的安排,就能跳開這個循環, 結束過程 。
想想你過去的失敗, 此時是否對你有著某種意義?
這些意義 是否告訴你某些經驗?
這些經驗 是否也幫助你某方面的成長?
要建立與他人的信任之前 要先建立對自己的信任
建立自我信任的關鍵就是負責任 (Accountable)
從負責任的心態出發 做下的承諾才是真實可行的
配合支持的架構活動
透過一次一次承諾的達成
這樣的穩固基礎
才會產生自我的信任
反思
. 你如何定義自我信任
自我信任是一種責任感的基礎 因為我具備責任感 因而我信任自己
. 在你的生活領域中 自我信任在哪一方面表現最為卓越?
我相信自己會隨時調整自己 不因外在事物影響我對自己生命的掌握
也是我對自己的生命遭遇,情緒感受負完全的責任
. 你做過什麼承諾,卻沒有遵行? 結果如何?
我打算多照顧健康 然而缺乏急迫性
有時不舒服時會後悔沒有持續
. 信任在發展關係上扮演什麼角色?
信任是關係的礎石
如果沒有信任 溝通將十分困難
如果掉入懷疑的循環中
關係發展會不穩固, 延緩.
. 信任在教練關係的角色為何?
對於教練 提供客戶一塊信任區域 是使教練伙伴關係卓越的基礎
信任的氣氛 對於教練關係 如同氧氣之於生命 不可或缺
建立一個信任的空間 幫助客戶探索生命中的信任與懷疑
將有助他生命中的發現
. 怎樣的架構可以協助加強客戶的自我信任?
首先釐清目前的信任態度為何
懷疑或不信任的來源為何
然後支持他的承諾 協助實現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一個不曾懷疑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 你若不是活在信任中, 就是在懷疑裡"
每個人都想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然而常常抱怨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信賴的人
ㄧ些問題:
在信任之前, 你是否充分懷疑過? 還是不加辨識的投入信任, 然後失望? (誰要負起這個責任?)
在信任他人之前, 你是否信任了自己? 你是不是因為不信任自己, 卻又依賴別人滿足這種需求? (誰要負起這個責任?)
懷疑只是一種負面情緒嗎?
如果人類從不懷疑,文明的產生會發生嗎?
如果我們努力強迫說服自己或別人 "不要懷疑"-- 抗拒懷疑的存在, 行得通嗎?有用嗎?
問題不在懷疑本身,而是你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懷疑. 背後的信念是什麼?
當你做這個,卻想那個,好像比較好,比較對....
我是不是找錯工作了?是不是嫁錯對象了?
懷疑是一個過程, 而最終的目標是信任. 當你真正到達目標之後, 亦即結束這個過程.
然而許多人的懷疑過程是循環的,不是直線的.
是不是那個比較對, 就是這個錯?
當你用這樣的二元的思維, 也就是用對錯來評判事物時
你就陷入這個懷疑的迴圈
跟著空間及時間迴旋
讓你走在懷疑的過程中, 卻永遠達不到終點 -- 信任.
當你能夠認清一切是當時最好的安排,就能跳開這個循環, 結束過程 。
想想你過去的失敗, 此時是否對你有著某種意義?
這些意義 是否告訴你某些經驗?
這些經驗 是否也幫助你某方面的成長?
要建立與他人的信任之前 要先建立對自己的信任
建立自我信任的關鍵就是負責任 (Accountable)
從負責任的心態出發 做下的承諾才是真實可行的
配合支持的架構活動
透過一次一次承諾的達成
這樣的穩固基礎
才會產生自我的信任
反思
. 你如何定義自我信任
自我信任是一種責任感的基礎 因為我具備責任感 因而我信任自己
. 在你的生活領域中 自我信任在哪一方面表現最為卓越?
我相信自己會隨時調整自己 不因外在事物影響我對自己生命的掌握
也是我對自己的生命遭遇,情緒感受負完全的責任
. 你做過什麼承諾,卻沒有遵行? 結果如何?
我打算多照顧健康 然而缺乏急迫性
有時不舒服時會後悔沒有持續
. 信任在發展關係上扮演什麼角色?
信任是關係的礎石
如果沒有信任 溝通將十分困難
如果掉入懷疑的循環中
關係發展會不穩固, 延緩.
. 信任在教練關係的角色為何?
對於教練 提供客戶一塊信任區域 是使教練伙伴關係卓越的基礎
信任的氣氛 對於教練關係 如同氧氣之於生命 不可或缺
建立一個信任的空間 幫助客戶探索生命中的信任與懷疑
將有助他生命中的發現
. 怎樣的架構可以協助加強客戶的自我信任?
首先釐清目前的信任態度為何
懷疑或不信任的來源為何
然後支持他的承諾 協助實現
< 教練之路 Way with a Coach ---- 衛詩米的世界 >
訂閱:
文章 (Atom)
文章分類
- ICA 課程心得 (22)
- 談自我察覺 Awareness (7)
- 參考理論架構 Theory (6)
- 親子之間 (2)
- javascript:void(0) (1)
- 教練典範 (1)
- 時間管理 Time Management (1)
- 活動照片 (1)
- 領導 (1)
網誌存檔
-
▼
2010
(29)
- ► 12/19 - 12/26 (5)
- ► 12/05 - 12/12 (5)
- ► 05/23 - 05/30 (5)
- ▼ 04/04 - 04/11 (6)
- ► 03/28 - 04/04 (3)
- ► 03/07 - 03/14 (1)
- ► 02/28 - 03/07 (1)
- ► 01/24 - 01/31 (1)
- ► 01/17 - 01/24 (2)
-
►
2009
(12)
- ► 09/13 - 09/20 (2)
- ► 08/23 - 08/30 (1)
- ► 07/12 - 07/19 (1)
- ► 06/21 - 06/28 (2)
- ► 06/14 - 06/21 (2)
- ► 05/31 - 06/07 (4)